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砚载春秋事 桃花扇底情 ——“侯杨砚”专题陈列展》开展
2019年9月28日上午,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砚载春秋事 桃花扇底情——“侯杨砚”专题陈列展》在淄博市博物馆正式开展。
淄博市原政协副主席王颜山、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严旭等领导参加了开展仪式。
2017年11月30日,84岁高龄的淄博市博山区离休干部张志中先生及夫人韩玉兰女士,将珍藏近半个世纪的“侯杨砚”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卖花声联唱”书法长卷捐赠给市博物馆永久收藏。这方存世数百年,曾辗转于侯朝宗、杨龙友、赵执信等名人之手,见证过明清更替的端石小砚,历经战乱动荡,在相互馈赠中传至当代,一直被各位收藏者妥善保管,最终为市博物馆永久珍藏。
“侯杨砚”为端石随形砚,由其铭文可知,此砚为明宣德时期(1426—1435)的作品,距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侯朝宗是“侯杨砚”的第一任主人,是侯府的传家之宝。杨龙友因撮合了侯朝宗与李香君,喜得侯朝宗赠送的古砚,后因反清复明失败而将此砚遗失。清代戏剧家孔尚任根据侯、李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创作出名剧《桃花扇》传奇。《桃花扇》这部文学作品,也为“侯杨砚”增添了浓厚的传奇色彩。杨龙友殉难后四五十年,“侯杨砚”辗转流传到陆其清之手,得以收藏保全。赵执信因佟皇后“国恤”期间观演《长生殿》被革职后,云游江南几十载,期间结识陆其清,因意气相投,得以入陆府赏砚,并撰文赞之,陆其清遂以“侯杨砚”相赠。赵执信南游归里之时,将“侯杨砚”带回博山。上世纪五十年代前期,景介忱先生在地处源泉的博山县文化馆工作时,机缘巧合下得到“侯杨砚”。景介忱与张志中先生相识相知后,结下深厚情谊。景介忱于文革中遭受迫害致死,留下体弱多病的遗孀无人照顾。张志中的夫人韩玉兰女士常登门看望,送汤送药,景夫人十分感激,便将“侯杨砚”赠予张志中夫妇。张志中先生对这方砚台非常珍爱,从不轻易示人,更不让人拍照,甚至连自己的儿子都不知道家中藏有这方宝砚。
1988年秋,张志中先生的挚友徐植农先生,邀请苏州市沧浪诗社田遨等人同访淄博,在博山张志中先生家中,共同观赏了“侯杨砚”。他们对砚石的别致造型和铭文的古朴浑厚赞叹不绝,更为侯朝宗、杨龙友、李香君的不幸命运感到惋惜。田遨当即以“卖花声”词一阕咏之,随后徐植农、张志中、王颜山、李障天等先后以“卖花声”词续咏。正是这次“卖花声”南北联唱,才使得神秘的“侯杨砚”引起轰动,声名远播。2003年,徐植农先生请苏州老书法家顾超先生将“卖花声”联唱全部内容书写成近四十米的长卷,赠与张志中先生收藏。
张志中、韩玉兰夫妇深明大义,曾写过一篇文章《共享胜于独享,享有何必占有》。他们的想法就是在有生之年,看到这方砚石能够捐献给国家,让它有一个好的归宿,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它、欣赏它。“侯杨砚”厚重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它与淄博千丝万缕的联系,最终他们决定捐赠给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淄博市博物馆。
为实现对张志中先生的承诺,进一步传递正能量,让更多的观众能够零距离鉴赏并感受这两件珍贵文物背后的传奇故事,市博物馆于2018年春节后正式启动了“侯杨砚”专题陈列展的筹备工作。对捐赠文物藏品辟专厅进行固定展陈,这在市博物馆建馆以来尚属首次,足以说明它们的价值所在,以及市博物馆对它们的重视。
《砚载春秋事 桃花扇底情——“侯杨砚”专题陈列展》以时间和空间为线索,集中展现了“侯杨砚”的流转路线和交接传承,主要由“侯朝宗赠砚”“杨龙友失砚”“陆其清藏砚”“赵执信得砚”“景介忱夫人传砚”“众方家赏砚”“张志中夫妇捐砚”七大部分组成,通过图文展板、文物藏品陈列、多媒体演示等形式,融入声、光、电等多种技术融入其中,集中展示了“侯杨砚”几百年来传藏。“侯杨砚”见证了四大人文情怀:侯朝宗、杨龙友的肝胆相照;陆其清、赵执信的惺惺相惜;景介忱、张志中的患难相助;以及张志中夫妇大公无私的善心义举。作为一个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活动,淄博市博物馆旨在通过这样一个展览向公众特别是青年学生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弘扬道德新风尚、传播社会正能量,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开展仪式结束后,来宾和观众共同参观了展览,市政协原副主席王颜山认为“这次展览在淄博市博物馆展览业务上应该是一个亮点、高点,因为一方砚台而铺开一段历史,联接了大江南北,跨越了时代空间,这对博物馆开展展览展示活动是一个新的创新尝试。通过这个展览,观众看到了因"侯杨砚"关联起来几百年的国事、家事、文人事,感悟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沉与博大,同时也感受到其中的文化气息。这个展览必将在市内外、在文化界、文博界引起热烈的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