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博物馆

|

时隔42年的两次捐赠

2021-03-10 淄博市博物馆

 

3月8日下午,从四宝山出发,坐了近两个小时公交后,张淑英老人来到淄博市博物馆。

“我想把父亲的一些遗物捐给咱博物馆。”她放下手中的装着军毯的提包,从文件夹中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张略微发黄的薄纸,郑重地交给了我们。

那是一张1949年中共周村市委员会、周村市政府颁发的奖状:
  “张浩同志:为了响应党的号召,坚决执行党的政策,积极工作,在支援解放战争,后方民主建设中,曾建立三等功一次。尚望今后在解放全中国的各种工作中,继续高度发扬坚忍,纪律,坚定,不屈不挠的意志和革命的英雄主义,为党为人民立下更大的功劳。”

奖状中间印有毛主席头像,四周铺设红色卷草纹饰的边饰,虽然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却依然灿烂鲜艳。

张浩,原名张正绪,1911年10月出生在张店尚庄村。1937年12月,震惊世人的黑铁山起义爆发。尚庄村距离黑铁山仅有几里路,义旗一举,大批热血男儿奔向前线,也点燃了张浩的抗日热情。1938年2月,他怀着一颗报国心加入到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队第4支队,司令就是大名鼎鼎的廖容标。

1939年11月的一个夜晚,日伪军对我第四支队驻地突然实施袭击,廖司令率部队成功突围脱险,也就是在这次战斗中张浩受了重伤,折断的三根肋骨刺伤了肝部。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很差,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张浩伤口虽然愈合,但身体受到了很大伤害,不得不离开战斗部队,转入地方游击队,在后方坚持斗争,领导人是相子正。不就,张浩调任“战邮”任站长,从此开始了战时邮局和地下交通站的工作。他和战友们一起构建了张店、长山等地周边战时邮局、交通站、乡村联络点为一体的通讯联络网。他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冒着枪林弹雨,冲破敌人的层层封锁,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的传递文件、信件、党报党刊和护送革命干部的光荣任务。解放后,张浩调到济南邮电局第十支局任局长,不幸旧伤复发于1957年6月去世。

张浩同志是千万个为人民解放事业奋不顾身的革命者之一,他的事迹虽然没有那么轰轰烈烈而被史书专门记载,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一些历史文献中寻到蛛丝马迹。《清河区一九四三年上半年战邮工作概况》中对干部队伍进行了评价,其中写到:“有表现坚强的责任心,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危险的环境中,能充分完成任务的,如本局的巡视员、三边的收发员张希美、交通员蔡玉玺、昌邑的交通员××同志,清西交通员孙梁两老同志,长桓的站长张浩等。”

这是张淑英第二次捐献父亲的遗物了。父亲去世后先是葬在济南金牛公园。后来,张淑英当“知青”选择返回淄博时就将父亲的灵柩迁回了家乡。1979年,她和母亲于秀兰将父亲任“清河通鲁南交通站”站长时送秘信的皮夹和两本书(《干部学习文件》和《共产党宣言》)捐献给了淄博市博物馆。

第一次捐赠时,张淑英28岁;这一次捐赠,她已年近70。同为革命后代的同学们准备出一本纪念父母们的书,去年她又来到博物馆想要几张皮夹和那两本书的照片放到书里,知道博物馆正在征集革命文物,便毫不犹豫地说要把最后几件父亲的遗物捐献。

“博物馆条件好,这些东西放在你们最安全,我也就放心了。”张阿姨的殷勤嘱托让我们备受感动。

对于任何一件革命文物,我们都心怀虔诚与尊敬:它们记录着壮阔历史的痕迹,也记载着革命先辈们峥嵘的人生岁月。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淄博市博物馆献礼百年的大型展陈已经启动。再现奋斗征程,传承红色精神,是博物馆的职责与重任。我们定不负时代赋予的使命,讲好每一件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用精品展览展示淄博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取得革命斗争胜利而英勇奋斗的辉煌历程。

IMG_20210308_143141_副本.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