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博物馆

|

文物“云”集|春来,听一曲金石乐音

2023-03-02 淄博市博物馆

图片


      清代嘉庆年间,在临淄县城东枣园村挖掘出了一座石碑,碑上刻有“孔子闻韶处”的字样;后来,又在此地发现了数枚石磬,于是东枣园村改名为韶院村。至清宣统时,石碑不见了踪迹。村民们担心岁月久远,故迹会被湮埋,于是在1911年重新立了一座相似的石碑。

图片

      韶,虞舜时乐名,又称韶音,是中国一种传统宫廷音乐,是集诗、乐、为一体的综合古典艺术。因演奏时少不了箫,又称箫韶。《尚书·陶谟》中说:“笙以间,鸟兽跄跄,韶九成,凤凰来仪。”

春秋时期,韶乐在齐国仍然盛行。齐景公三十年(公元前517年)孔子从鲁国来到齐国,观赏了齐《韶》后,由衷赞叹道:“不图为乐至于斯!”“学之三月不知肉味。”并且作出了韶“尽美矣,又尽善也”的评价。

图片(孔子欣赏韶乐图)

在我馆“馆藏文物精品展”中陈列着一组编钟和石磬,出土于1992年临淄商王村二号战国墓。这组编钟为青铜合范制成,一组七只,为国家一级文物。
《吕氏春秋·古乐》记载:“听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这一组编钟表面除了三角云纹和卷云纹以外,钟面还饰有大量变体凤鸟纹,鸟羽、鸟尾部呈勾卷状,纹饰清晰,生动。

图片(战国·凤鸟纹方钮铜编钟,淄博市博物馆藏)

钟,作为古代中国重要的打击乐器,是我国古代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相互结合的产物。后来,在礼乐制度的规范下,大量金石乐器被作为主要的随葬品葬入诸侯、世卿等高级贵族墓葬中。这组编钟,出土后经专家鉴定,为墓主人生前之实用乐器,在地下埋藏两千余年后依然音质准确,反映了当时齐国工匠高超的铸造技术。

图片(战国·石磬,淄博市博物馆藏)

与编钟同时展出的这组石磬为石灰岩质,长38.613.5厘米,一组10件。石磬通体磨制精细光滑,自表面纹路可以判断,这一组石磬应为一块石灰岩采料,打磨而成。磬,是中国古老的石质片状打击乐器,由劳动工具演变而来,最初用于先民的乐舞活动。《诗经·商颂》中就有“既和且平,依我磬声”的歌咏。后来,石磬被用于历代帝王及上层统治者殿堂宴享、宗庙祭祀、朝聘礼仪等活动的乐队演奏中,成为象征身份地位的礼器。
春来,万物复苏,到淄博市博物馆听一曲金石乐音吧!